当时,“祁山”牌商标被浙商使用,曾引起较大反响。但由于该商标不得自行转让,也不得在祁门县以外地区从事生产经营,商标所有权仍属祁门县政府,一度曾经让当地人看到振兴祁红的希望。未曾想,他们看中的并不是祁红这个品牌,而是茶厂这块土地。
这座荒废的办公楼大厅的墙上,赫然遗留着“……逝世”白纸黑字的挽联,尽管有些残缺不全。曹继丰老人说,这里已经成为茶厂老职工离世后在茶厂里最后一站,并且已经逐渐形成了习惯。“我85岁了,也快了。”
闵老说,“我们祁门茶厂的,做了一辈子红茶,其实喝得很少,以前在厂里,要么喝大茶桶泡得红茶梗,要么就喝几毛钱一斤的炒青(一种简单炒制的绿茶)”。究其原因,在上世纪50年代,中国用祁红向苏联置换战备物资,做茶不喝茶,全力支持国家,成为祁红匠人们心口相传的规矩。
闵宣文老人在平里茶厂的厂房里,十分空旷。老人说,这么多年,平里茶厂的布局依然没有多少改变。
浮沉兴衰 铭记史册
祁门茶厂,中国最大的出口红茶专业厂。在祁红发展历程的天空中,曾一度没有星星,没有月亮,只有这唯一的太阳,熠熠生辉,光芒万丈。
走进厂区,宽阔的马路,高耸的楼房,整齐的车间,掩映在葱郁的绿树中,鸟语花香在空间弥漫,鲜醇的茶香更在空气中流淌。机声隆隆,人声嗡嗡,生机和活力充斥着每一个角落。
“放拣”时分,随着清脆的电铃敲响,工厂的大门立刻涌出哗啦啦的人流,如同出闸的洪水,顷刻间涌向马路,塞满路面。迎面而来的车停了,人阻住,路旁的摊贩急忙拎起家什,逃到很远。黑压压的人流,其中多半是妇女,裹挟着沸腾的人气,喧嚣的人声,如浪头朝县南滚动,数十分钟内,便射箭般填满大街小巷,消失在千家万户中……
这就是祁门茶厂,红火时期的经典场面,风风雨雨走过了五十六年,每一寸光阴都有故事诉说。
回望历史,祁门茶厂经历了四个不凡的阶段:
1950~1959年为复苏阶段,百废待兴,筚路蓝缕,改工艺,建厂房,一座新厂拔地而起;
1960~1964年为低谷阶段,受自然灾害影响,产量下滑;
1965~1985年为辉煌阶段,工厂成为生产祁红唯一厂家,祁门茶厂就是祁红的化身,产量和工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,史无前例,成为经典时期:
1986~2005年为回落阶段,受体制和政策影响,资金、原料、市场等方面发生困难,工厂改组、改制,最后终结。
五十多年的岁月,祁门茶厂经历了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、从纯粹生产型到生产销售型的演变,生产祁红十多万吨,其中出口近八万吨,质量长期稳定,出口合格率均为l00%,荣获多项国家奖项和一个世界金奖。
五十多年的岁月,工厂完成多项重大的工艺改革,为提升祁红生产技术作出卓越贡献:
1952三改脚踩揉捻为木桶揉捻成功,祁红初制从此告别沿袭了近百年的落后揉捻方式;
1954年手工制成精茶送京,定名为礼茶,以后年年送京。同时为国家制定完成外销红茶精制技术规程,丰富了中国红茶的制茶学:
1956年帮助茶农试建烘炉成功,从此结束毛茶卖“湿坯”岁月。
1959年成功引进和安装苏联的大型萎凋机、揉捻机和干燥机等全套初制设备,祁红机械生产进人新时期;
1974年完成精制工艺流程生产线,简称联装,设计年生产能力为5000屯,并投入使用。
五十多年的岁月,先后有27次苏联茶叶专家来厂考察和实验,另有波兰、日本、英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友人来厂参观,同时接纳大量大中专学生实习。
回望历史,祁门茶厂自1949年从改良场剥离而出,成为专事生产出口祁红的唯一厂家,到2005年拍卖一声落锤,整体易主,沧海桑田,历程非凡。
创业之艰,奠定了在中国红茶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;计划经济的大红大紫,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,市场经济的艰辛,经受严峻考验和挑战。酸楚与甘甜,教训与收获,经验与警示,成就与思考,自有来者公正评说。
历史不是过眼烟云,不会灰飞烟灭。祁门茶厂虽然终结,但属于改革开放的必然,作为中国红茶的一面旗帜,历史将永远记住她走过的历程,史册将永远闪烁她炫目的光芒。